时间:2022-09-07 来源:滕州市人民政府
【行政区划】滕州市行政区划,明代之前不详。明初,县下设乡,乡下置社,全县划分为6乡59社。英宗正统年间(1436—1449年),增加到9乡87社;9乡是滕城、使相、安乐、礼教、柏山、迎仙、义河、明理、安仁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改用保甲法,用八卦名统领72保:乾统5保,坎统5保,艮统7保,震统5保,巽统9保,离统22保,坤统7保,兑统12保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,将八卦名称改为仁、义、礼、智、孝、悌、忠、信。宣统年间,全县设武城、虺坛、梁城、邾城、长城、昌虑、管鲍、坞泉、休城、杨城、汉宫、公邱、薛城、临城、微湖等15个乡,但未及实施清朝灭亡。
民国初年,沿袭清制。1918年改社为区,全县为72个区1652个村。1931年,全县并为9个区。1934年,滕县为一等县,仍为9个区,下辖219个乡46个镇。1936年,改划为11个区75个乡2个镇。
1938年3月,日军侵占滕县。8月建伪县公署,下设区、乡。1941年,划分为9个区、81个乡镇、1758个村庄。1944年,改为10个区、81个乡镇。抗日战争期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滕县先后或同时在局部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,时间有长有短,辖区时大时小。1944年4月,滕县抗日民主政府辖滕东7个区。解放战争期间,区、乡的体制、区划不稳定。
日军侵占滕县后,国民党滕县政府转移到滕西沿湖一带,辖区有名无实。抗战胜利后,根据新县制划为5个区1个特别区。1946年,改为9个区76个乡5个镇。1947年3月,保留1个区(九区)、74个乡、6个镇;6月,改为2个区43个乡镇;9月,设3个区、3个督察区、1个示范镇。1948年,改为37个乡镇668保、9295甲,乡镇以地名命名,保甲以数为序。是年7月,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县城,国民党县政府瓦解。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全县辖11个区、135个乡镇、604个村。1950年,各区名称以地名命名,共11个区。1953年9月,撤销白彦县,有5个区归属滕县,调整后的区划以数字排序。1955年9月,全县16个区改按地名称呼,即城关、羊庄、桑村、城头、官桥、东郭、界河、大彦、鲁寨、沙河、王开、山亭、冯卯、辛庄、辛召、徐庄等区。1956年3月,凫山、薛城同时撤销,两县部分地区划归滕县;同时,微山县两个乡划归滕县。全县区划因此做出较大调整:撤销城头区、辛召区、大彦区,将城头区分别并入东郭区、桑村区,把辛召区分别并入辛庄区、山亭区,把大彦区的一部分并入鲁寨区,大彦区的另一部分和原薛城二区合并为鲍沟区。撤并调整后,全县有20个区、288个乡、1962个村,面积2218平方公里。是年9月扩大乡,12月建镇,调整后,全县区划分为19个区、2个直辖镇、72个乡。1957年4月,全县区划调整为15个区、2个直辖镇、103个乡。1958年秋,撤乡镇建18个人民公社,同时撤销4个办事处。是年冬,欢城、殷庄两个公社69个自然村划归微山县,邹县39个自然村分别划入滕县的界河、东郭两公社。1959年秋,全县调整为22个公社。1960年3月,临城公社164个自然村划归枣庄市。1962年,全县调整为29个公社、1275个大队。1965年,城关公社分为城关镇和城郊公社,全县计30个公社(镇)。1966年5月,30个公社(镇)调整为19个区(镇),下辖168个公社。1968年12月20日,撤销区(镇)、小公社,恢复1965年的30个公社(镇)。1982年5月,夏庄、辛庄、金庄人民公社分别更名为党山、水泉、洪绪人民公社。1983年11月21日,滕县东部的店子、冯卯、水泉、辛召、城头、桑村、山亭、徐庄公社划归枣庄市山亭区。1984年3月31日,全县22个公社改为8个镇14个乡,即:城关、界河、东郭、大坞、级索、西岗、木石、官桥镇,龙阳、党山、岗头、望冢、峄庄、姜屯、城郊、东沙河、洪绪、鲍沟、南沙河、羊庄、张汪、柴胡店乡。11月28日,岗头、姜屯、南沙河、鲍沟、张汪、羊庄、柴胡店7个乡改为镇。1985年2月,全县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,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。1987年,全县辖15个镇7个乡,1207个村民委员会。全县有1229个自然村、299719户、1226765人。
1988年,滕县改为滕州市,行政区划未有变动。1991年11月,东沙河、洪绪、望冢、龙阳4个乡改为镇。2000年3月,峄庄乡改为镇,全市辖2个乡、20个镇、140个管理区(办事处)、1245个行政村(居)民委员会。是年6月,撤销城关镇,成立荆河、龙山街道办事处。2001年2月,将党山乡与东郭镇合并为东郭镇,峄庄镇与大坞镇合并为大坞镇,望庄镇与岗头镇合并为滨湖镇。是年6月,龙山、荆河两个街道和城郊乡合并,将南沙河、姜屯、东沙河、洪绪镇的部分村庄纳入城区,按照东、西、北、南四个方位,设立龙泉、荆河、北辛、善南4个街道。